显示器大屏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 30 英寸以上显示器越来越多。虽说不少 31.5 英寸显示器的价格已经降到了 1500 元左右,但是如果与屏幕尺寸相近的电视机相比,恐怕很多用户心里会很不平衡:凭什么 32 英寸的电视机才 999 元,43 英寸 IPS 屏 4K 电视也才 1000 多元,直接买台电视机当显示器用不就好了。可是这种做法真的能行?
接口、延迟成瓶颈
大家都知道,在同等面积屏幕上,像素点越多画面越细腻。可是不少 32 英寸电视机的分辨率只有 1366×768,这样的分辨率用来播放标清电视节目还可以,但如果要连接电脑使用,那么电视机巨大的点距会导致显示画面的细腻程度大打折扣,让人难以入目。4K 电视机的出现,解决了电视机大屏幕显示图像点距较大的问题。而如今互联网品牌的进入使得 4K 电视的价格也大幅下降,最低只需 1000 多元买到 4K 电视机,而同尺寸的 4K 显示器价格至少要 2000 元以上,看起来电视机的性价比很不错呢。
可是 4K 电视机上虽然端口不少,但是基本上没有产品搭载 DP 接口,依靠常见的 HDMI 1.4 接口连接电脑,只能输出 30Hz 刷新率的 4K 图像,看电影、看电视节目还行,不要说玩游戏时的卡顿、失帧等问题,就连鼠标光标在屏幕上的移动都可能失帧,让人觉得有明显的卡顿。
还有一点大家平时比较容易忽视,由于电视机的信号处理较为复杂,导致不少电视机在输入高分辨率信号时,显示有一点点延时,这就导致电视机响应时间偏高。我们查看电视机的参数时就能发现,电视机的响应时间至少达到了 8ms,而 LED 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可以达到 1ms,好一点的广视角显示器的响应时间达到 4ms,主流产品的响应时间也才 5ms,因此在电视机上玩动作类游戏时,很有可能出现画面拖影等问题。
迥异的画面效果难接受
厂商普遍将电视机的 Gama 值整体调高,达到 2.4 左右。如此一来,显示画面的色彩是浓郁多了,符合用户“颜色越鲜艳画质越好”的观点,但也远远偏离了正确的颜色。而显示器的 Gama 值一般是 2.2 左右,虽然其显示画面的色彩没有电视机那么诱人,但却更加接近于事物本身的颜色。
如果将电视机和显示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,那可以说是“画风”迥异。可能有人会说色彩表现这方面,那可是见仁见智的事情,我就喜欢“重口味”不行吗?也许,普通人玩游戏时,那差异还不是很大,但如果你的工作或爱好与色彩有一点关系,如进行图片后期处理、广告设计、动画制作、视频处理等工作的话,那电视机浓郁的色彩将会严重误导你的眼睛,最后的作品将可能偏色。
此外,电视机还有一个缺陷那就是灰阶范围,不少电视机只能显示 16~235 之间的灰阶。而显示器却可以显示 0~255 之间的灰阶。也就是说显示器能全部显示出从纯黑到纯白分成 256 阶,而电视机却要挑肥拣瘦,16 以下的全显示为黑色,235 以上的全显示为纯白色。这样的差异,不仅对于需要作图、关注色彩的用户是一个灾难,就是普通用户,在使用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,比如说游戏中暗处和亮处的一些细节丢失了你可能被伏击,看照片时,由于细节丢失,让照片魅力大减。
近距离使用不利健康
很多用户会有这样的感受:近距离观看电视时,会感觉电视机画面更亮更刺眼。这是因为电视机是用来远程观看的,其亮度较之液晶显示器来说,高出不少。一般来说,显示器的亮度一般是 250~300cd/m2,而电视机的亮度则可能达到 800cd/m2,近距离观看时显然亮度更刺眼。更糟糕的是,不少电视机的亮度调节范围相当有限,即便将亮度调到最低,在近距离观看,还是会觉得亮度太高。再加上电视机基本没有不闪屏、过滤蓝光等功能,长时间近距离使用,眼睛也就更容易疲劳了。
而电视机在驱动方案上也与显示器不太一样,电视机偏向于为动态视频进行优化,因此不少电视机,尤其是中低端的电视机,在显示静态画面时,往往存在一定的瑕疵,比如轻微闪烁、文字发虚、边角不够锐利等,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。由此可见“抵近”观看液晶电视,那是后患无穷,“远离”才能保证你的健康。
以上转载自钛师父微信公众号
暂无评论内容